提供每日新闻资讯
最新同城信息
社区团购

查看

马光远:印钞机仍然轰鸣,物价为何反而下降?

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在陆续公布,其中,有两个数据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:一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月份物价数据,二是央行发布的2月份的金融数据。

这两组数据的共同点都是:超预期!金融数据超预期的宽松,而物价数据超预期的下跌。

先看一下2月份的金融数据:在1月份金融数据超预期的基础上,2月份的金融数据继续超预期:

首先,社融新增31600亿元,预期2.08万亿,去年同期1.22万亿,同比多增19430亿元。增速9.9%,比1月份上行0.5个百分点,远超预期;

二是新增贷款1.81万亿,预期1.43万亿,远超预期;

三是M2M2同比12.9%,高于1月份的12.6%,远超预期,创下2016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。

 

特别要提及的是,在2月份的金融数据中,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.11万亿,同比多增6048亿,这很显然和春节后各地拼经济上项目有一定关系,在政府项目的带动下,投资需求在复苏。

二是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863亿,同比多增1322亿,这是时隔1年两个月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首次转正,这在某种程度上和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有很大的关系。这两点必须提及,因为在后面分析物价的时候要谈到。

与金融数据远超预期的增长相反,2月份的物价出现了远超预期的下跌。

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同比上涨1.0%,远低于1月份的2.1%,也大大低于预期。环比下跌-0.5%,创历史最低。CPI同比涨幅大幅度回落,和春节错位,猪肉价格下跌,以及蔬菜价格等有关。

环比下跌,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.8%转为下降2.0%,影响CPI下降约0.38个百分点。特别是猪肉价格下降11.4%,猪周期对CPI的影响比较大。但是,要提醒的是,居住价格即房租价格环比上涨0.3%,这是2021年4月以来环比涨幅最大的一次。

再次提醒房地产复苏的现实。

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即PPI看,同比PPI下降1.4%,降幅比上月扩大0.6个百分点。同比降幅扩大,主要是受上年同期石油等行业对比基数走高影响。环比PPI由上月下降0.4%转为持平。

其中,生产资料价格由下降0.5%转为上涨0.1%;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.3%,降幅与上月相同。其中,生产资料PPI环比由跌转涨,依然和春节后复工复产拼经济有关。而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.3%,和上月持平,说明消费仍然很弱,政策需要发力。

一方面是印钞机的持续轰鸣,一方面是物价的超预期下跌。

这背后的原因,和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“寒热症”有很大的关系。我需要不断提醒,在分析前两个月数据的时候,一定要记住春节的错位,春节的错位是影响很多数据,导致数据出现超预期背离的原因之一。

我在上一篇文章说,寒热之症,要对症下药,有些病看起来是热感冒,其实是体寒导致。比如,居民消费问题和民间投资的问题,关键在于一个预期,这是货币放水短期解决不了的,预期的改变最关键。因此我们看到了印钞机的轰鸣与物价下跌同时出现的景观。

但是,除了看大数据大指标的趋势,还要看里面的细分项。

魔鬼在细节,经济的要害也在细节。

比如,在金融数据里,我特别提醒大家关注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加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时隔1年零2个月之后的首次转正,前者和春节后各地上项目拼经济有关,而后者和房地产市场触底回暖也有关。

这样的细节,在价格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,比如,在CPI环比中,房租价格环比大涨,在生产价格环比中,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,而生活资料价格虽然持平,但仍然下跌0.3%,说明消费仍然疲弱。

这些细节如何不仔细观察和分析,就难以观察到中国经济在政策的推动下悄然的胎动。作为一个观察经济的猎手,需要的是对细节的敏锐,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数据。否则,就会闹笑话。

比如,在2月份的物价数据公布后,我看到很多学者在惊呼中国要再次进入通货紧缩(说再次,是1998年中国曾经有过3年左右的通缩周期)。

坦率而言,看到2月份的物价数据就认为中国出现了通缩,这是连通缩的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。通缩,是相对于通胀而言的,对于通胀,大家都很熟悉。但是,对于通缩,很多人可能很少经历过。但通缩也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,在很多国家出现过通货紧缩的现象,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。但不是价格下跌就是通缩。在经济学上,通缩有着严格的定义,指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而又持续的下跌。

这里面需要强调两点:一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全面下跌,二是持续的下跌。所谓持续的下跌,虽然目前没有统一标准,但一般认为,CPI持续两个季度环比下跌就认为出现了通货紧缩。

按照这个标准,中国目前的CPI和PPI的表现并不符合经典的通缩概念。CPI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并没有出现持续两个季度下跌的情况。2月份CPI的数据一方面和春节错位以及基数有关,另一方面,仍然是受到了猪周期的影响。但,必须承认,消费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

 

从PPI看,也不符合经典的通缩的概念。PPI同比在疫情以来出现了持续的下跌,这和整体解决受到巨大的不确定的冲击有关,而环比数据在1月份已经回升。

 

基于此,笔者认为,从目前CPI和PPI的数据看,似乎通胀暂时不用担心,毕竟有稳经济的一系列举措和猪周期。但必须提醒,考虑到今年各地财政吃紧的状况,在货币宽松的背景下,通胀的长期隐忧依然需要警惕。我从来没有见过,一个国家在印钞机轰鸣的情况下,没有出现通胀的情况。通胀可能迟到,但不会缺席。

当然,也可以肯定地说,从目前的数据看,通缩问题暂时不需要担心。可以观察两会后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的效果。

但提出通缩的专家有一点提醒是对的:那就是通过对可能出现的通缩的提醒,让管理层意识到,需求不足债务风险仍然是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两个问题。而这两个问题,都是可能导致通缩的两大主要原因。

从通缩形成的机理看,按照凯恩斯学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,如果生产者对投资的预期不好,就会导致投资需求下降,从而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下跌,进一步引起物价的下跌。而消费者如果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好,消费需求就会下降,从而带动物价的下跌。物价的下跌,又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,从而使得现在消费显得比将来消费要贵,从而使得消费者推迟消费,进一步导致消费下降,物价下跌。

我们可以看到,如何扭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跌,这是今年的头等大事。

同时,按照费雪的“债务—通缩陷阱”理论,债务和通缩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。在经济的某个时点,如果企业存在过度的负债,而过度负债会导致债务的清算,在面临债务清算的压力下,企业因为销售困难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跌,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的下滑和破产的风险。

这是我们为什么强调,在今年拼经济的大周期中,高度重视债务风险的重要原因。

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风险,帮助优质房企解决融资问题,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,避免经济陷入费雪的“债务-通缩陷阱”。

回到首页
社区团购
最新文章
一周要闻